据央视新闻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所长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103岁。纪录片《西南大学》(2018)截图。杨振宁,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38年至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非宇称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实证明d,“杨辰宁”三个字在华夏家喻户晓,成为华人世界的骄傲。他提出的“Jang-Mills规范场”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2003年起,杨振宁先生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任教,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所长。 2018年,杨振宁除了声明放弃美国国籍外,还出版了《中国今天建造超大型对撞机不合适》等学术热点书籍,以及《科学与艺术之美的异同》等总结美与科学争论的《朝光书》。并重新发布。以下是经出版商许可摘录自《晨光集锦》的《科学与艺术之美的异同》。原文是经过编辑的v十年前,2015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讲座《科学与艺术之美的异同》的版本。 《晨集》(增订版)作者:杨振宁文凡版本类型: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原作者| 2021年8月 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很高兴今天能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做题为“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异同”的演讲。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美鸬鹚。众所周知,艺术与美是密切相关的。但也许许多人认为科学与美无关。所以,我想花几分钟时间解释一下为什么科学有美。 2017年,杨振宁参与拍摄纪录片《90后》(2021年)。我正在学习物理。他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或与实验相关的活动类型nt。第二步是从实验结果中提取一些理论,称为现象学理论。一旦现象学理论成熟,它的本质就被提取出来并转化为理论框架。这是第三阶段。最后阶段,理论框架必须与数学相关。上述四个不同的步骤虽然都有美感,但美的本质并不完全相同。我将以彩虹和霓虹灯现象为例讨论实验。有些人小时候可能见过彩虹或者霓虹灯,觉得很漂亮。为什么你觉得它很美?因为我认为它们都是,它的形状像一个拱门,并且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图案。彩虹呈 42 度弧形,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紫色。霓虹灯是一个较大的弧线,50度的弧线,它的颜色排列顺序与彩虹相反,里面是红色,外面是紫色。彩虹和霓虹灯灯有这种图案,所以连小孩子都觉得很可爱。这是体验中美的标准的一个例子。实验阶段结束后,我们进入现象学理论阶段。彩虹和妮怎么了?更多的了解表明,彩虹和霓虹灯是由小水滴折射太阳光引起的光学现象。彩虹的小水滴中有一次内反射,彩虹中有两次内反射。你可以这样计算。计算结果确认,通过1次或2次反射即可形成42度或50度的圆弧。了解这一点将使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美丽的现象。下一步是达到理论框架阶段,直到19世纪才完成。 19世纪中叶,一位名叫麦克斯韦的英国人写出了一组方程,可以彻底解决折射问题动作现象。在现象学理论之前,人们并不了解折射现象,但麦克斯韦方程组解释了折射为何存在。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这又是一步,相当于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上层的美和下层的美自然是不同的。下一个层次是数学。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在 19 世纪中叶推导出来的。一个世纪后,即 20 世纪 70 年代,物理学家意识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结构有一个美丽的纯数学来源,称为纤维束。纤维束是一个数学概念。这个数学概念与它所发展的物理学无关,也与真实现象无关。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突然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结构是一束纤维。这就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复杂、最美丽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一组方程ns,即麦克斯韦方程组。事实上,如果你今天问一个物理学家,他对宇宙的结构了解多少,他会告诉你,宇宙的结构以一系列方程结束,其中包括牛顿运动方程、我前面提到的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和海森堡方程。这七八个方程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中都是“鲜活的”。它们非常复杂,有些很美丽,有些不那么美丽,有些难以理解,但宇宙的结构是由这些方程控制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能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一旦你了解了它们的威力,他们就会感到惊讶。为什么这些方程如此强大?因为它们控制着大到星云或小到亚原子粒子的空间、长时期或短时刻。这是一种伟大的美。可以说,这些方程式就是造物主的诗篇。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e,因此它是词语的本质。造物主用最浓缩的语言来理解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类的结构和人类的情感。世界上的一切都浓缩成造物主、“诗人”所写的东西!事实上,这也是物理学家最终想要达到的状态。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这些方程的含义常常呈现出新的、完全意想不到的含义。这一点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用例子来解释它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如果你在青少年时期读过诗歌,你就能理解诗歌的一些内涵和艺术观念。但当你长大了,到了晚年,你就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远比你小时候所理解的要多得多。同样,这些方程在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使用时也呈现出不同的新含义。一位诗人曾经描述过科学之美。英国伟大诗人布莱克写下了一首名言我们的诗。这首诗已被翻译成中文。 “世界在一粒沙中,天堂在一朵花中,无限在手掌中,永恒不是时间中的片刻。”陆机的《文赋》中有一句话说:“刹那观古今,刹那抚天下”。含义相似。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诗人用诗意的语言阐述了他对宇宙结构的理解,传达了某种伟大的美。牛顿去世后,英国大诗人波普这样描述:翻译成中文就是:“自然和自然法则被黑暗所笼罩。上帝说,请牛顿来吧,一切都会变得光明。”人类自古以来就知道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这些招式都有很好的规则,但是也有一些不规则的规则变化,非常奇怪。我想这些现象几千年来人类都难以理解。牛顿最终你到了。牛顿方程非常精确地描述了所有天体的运动,例如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行星甚至星云的运动。我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非常美好的新发展。纪录片《杨振宁:科学百年》(2024)封面。上面这首诗表达了物理之美,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感受。诗人对美的描述很好,但还不够。这是因为诗歌缺乏初见宇宙奥秘时所带来的庄严、神圣和恐惧感。这种庄严和神圣,也是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所想要欣赏的:崇高之美、灵魂之美、宗教之美、至高无上的美。这种至高无上的美丽是客观的。这些至高无上的美丽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知道,早在人类出现之前,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我们刚才提到的方程组就已经存在了。我已经统治了宇宙中的一切。我认为庄子的一句话:“天地之美不可言喻”也有类似的含义。接下来,我们来谈谈艺术中的美。虽然物理学已经发展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艺术却没有。事实上,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早于对科学的理解。例如,三千多年前,殷代的金属铸轮就已经具有很好的艺术品味。这件商代青铜犀形小器目前保存在美国旧金山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说是被C.T.卖到美国的。 Roux,20 世纪 40 年代巴黎著名古董商。当时它的售价仅为 50,000 美元。这在今天无疑是有价值的。另一件商代青铜器名为杯,目前保存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弗里尔是一个富有的人。 20世纪初他到北京我买了很多青铜器,这个杯子就是其中之一。弗里尔博物馆是美国博物馆中收藏中国古代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制造者也许无法理解艺术理论,甚至无法理解甲骨文,但他的审美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小犀牛”和这青铜杯都很美,但美的路径不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们。 “小犀牛”很幼稚,而铜杯则认为。 “小犀牛”体现的是直觉之美,青铜杯则是抽象之美。 “小犀牛”的美在于形式美,铜杯在于精神相似之美。它们表明艺术中的美与人性密不可分,并且不同于科学中的至高无上的美。正如我之前所说,科学的终极之美是客观的。这种美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没有人类就没有艺术艺术中没有美。换句话说,科学之美是“利他”之美,艺术之美是“我”之美。众所周知,“利他”和“我”的概念是王维在他的《人的语言》中提出的,非常有名。光伟虽然用这个词来形容诗歌的意境,但我相信它也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的根本区别。艺术创作的本质是什么?唐代画家张宏说:“是外师创世,其心源在心”。这句话简洁地阐释了艺术的真谛,告诉我们人类在西方现实主义和东方笔触中的行为方式。感受美,创造艺术。这种犀牛形青铜工具的塑造者“从外部制造”。它的美丽来自于奇迹创造者所看到的真实犀牛,具有现实的美感。铜杯是亲人“找到心灵的源泉”的美。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轮廓是一条曲线,这在几何学上被称为“双曲线”。当然,殷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双曲线”,但直觉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抽象的美。这就是所谓的“中德信玄”,就是真正领略自然之美。因此,这件青铜杯的美也是一种写意的美。西方艺术长期向写实方向发展,而东方艺术则主要向写意方向发展。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呢?这值得深思,但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直到19世纪,西方才充分认识到写意美的重要性,发展了印象派。简单地说,印象派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西方人除了现实主义的美感之外,还受到他们的影响。坚持写意之美,并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于是,从19世纪开始,印象派和几个新流派得到发展,审美观念多元化。 20世纪初,毕加索和布拉克进一步体现了多元主义美学。立体主义诞生了。立体主义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艺术界。有人说这是受到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的影响。这是一个有趣的观点,但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毕加索的《一生》是在立体主义出现之前画的,他称之为“蓝色时代”,而《三个音乐家》是在立体主义出现之后创作的。这种差异表明毕加索意识到了艺术美学的新方向。毕加索等人的探索在20世纪催生了许多新的努力。毕加索是一位天才。他有远见、勇气和技巧。他在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索姆他们的创新奇特、难看,扭曲了美的含义。科学寻求了解世界、了解自然,并从了解中窥见美。我相信,如果艺术朝着完全背离自然的方向发展,它就会离美越来越远。原作者/摘录:杨振宁/编辑:罗东/校对:沉璐/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