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转变的重要阶段。青年人才成为首都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10月17日,北京在2025高地高层次人才建设论坛上公布了《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青年创业十项措施”)。 “青年创业十大秘诀”是对北京建设“示范区”经验的系统完善。 “生态青年人才创业创新”自今年4月起在海淀区、昌平区、经济开发区等相关探索区三个试验区开展,并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这标志着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时代。其中,为构建良好商业生态,回应青年创业者创业空间、资金支持等核心关切,多维度制定了“青年创业十大指引”,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业活力,支持全球创新和商业生态资本建设。支持新兴企业:提供伴随成长的服务 办公室租金高、缺乏专业指导是很多年轻创业者创业时面临的主要挑战。一项针对青年创业者的调查显示,52.2%的青年创业者认为办公室租金等成本较高,53.6%的青年创业者希望在创业初期得到从技术验证到市场管理的专业指导。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施制定明智的政策,并提出了一个“联合基金”来服务年轻企业家。激活你的资源,为你的梦想“减轻负担”。北京大力盘活科技园区、商业楼宇等现有资源,为有才华的年轻创业者提供300万平方米免费或低价办公空间,给创业者带来“安心”。各地反应迅速,亮点不少。海淀区为约100家符合条件的青年科技企业分配了北来人工智能社区及科技园、中关村温泉科技中心等10万平方米免费产业空间。丰台区提供“真金白银”,缓解创业焦虑。我们建设了“青年创业培训中心”,提供约18000平方米的创业空间和300多个免费或减租工位。伴随着成长和“力量”梦想。北京支持大众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标杆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辅助”成长服务,提供业务引导、项目孵化、市场推广、应用场景支撑和升级,打造成本更低、功能更齐全、专业性更强、要素更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区经济经济已确定区级科技孵化器9个,服务创业者10余人。海淀区建立了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服务团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商务服务。 “企业管家服务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共济科技CEO付志深有感触。当企业想要申请某项特定认证时,很难知道如何联系相应部门。 “如果有人能够帮助我们年轻的团队,那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敲门’。”耐心资本:成为年轻人的“创业伙伴” 融资难、成本高,缺乏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这是青年人才在创业路上经常遇到的“资金问题”。调查发现,62.1%的青年人才认为创业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多措并举,打造“耐心”资本” 为金融体系创新注入活力。政策的“灵活性”导致资本目光放长远。北京制定实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市、省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和国企基金的引领作用,强调“长期耐心资本”的特点,未取得盈利。单个项目的亏损和评估标准,为投资资金的评估提供了“便利”,真正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早期、小规模投资。而资本长期使用硬技术、追求短期利润的现状,逐渐为研发周期长、成长潜力大的企业创造了更加宽容和温暖的成长环境。 “保驾护航”资金打造全金融链。北京鼓励各地设立总额约300亿元的青年人才发展基金,指导金融机构推出“人才投资”、“人才融资”、“人才保险”、“人才保险”等金融产品包,构建覆盖新业态发展的金融服务链。同时,银行和当地企业之间的匹配系统将让年轻企业家“找到融资并使用服务”。 “海淀区“5000万元的科技人才贷款和100亿元的科技成长基金,对于轻资产科技创业公司来说是及时的支持。”阿球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耀表示。作为2022年“海洋计划”的商业领军人才,他认为这些资金支持政策可以有效解决团队早期研发中的“资金焦虑”。金融支持正在从追求短期利润的“催熟剂”转变为鼓励创新的“营养源”,耐心地支持大企业的种子,直到它们长成参天大树。破圈舞台:构建展示和培育体系 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缺乏展示舞台和实践机会,导致优秀项目和年轻人才难以进入公众视野和资本。北京精心打造会展培训体系,助力青少年发光发热“突破用竞赛驱动创新,搭建梦想跳板。北京在HICOOL、“创业北京”等品牌大赛中专门为青年才俊开辟了专属赛道,旨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和资源对接的舞台。通过实施“全球青年人才赋能计划”和“北京外国人才行”系列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来到北京 开展参观交流、实习,推动北京逐步成为国际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各地区率先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此外,房山区等多个区也积极采取措施,在良乡大学城设立“科技创新中心”,举办品牌大赛等 作为北京-蒂亚晋河北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营造了“以赛促创新”的浓厚氛围。 “HICOOL 2025全球企业家峰会”于10月16日至18日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照片提供:主办方 打造产教融合的实践培训场所。北京正在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一系列产学研融合基地,组织青年人才业务培训。这个训练营让青年才俊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真刀真枪”,成长。今年,海淀区与清华大学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约40名博士生在字节跳动、快书、智浦华章等单位进行为期六周的实践培训。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教育基地建筑面积10.5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有104名教师、201名学生入驻,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学融合新模式。充满活力的生态:让沟通和融合的创新蓬勃发展。年轻人才想要的不仅是工作场所,更需要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开放的交流社区。北京围绕“景观共建、社区共生、生态融合”,着力打造活力街区和现代空间,让创新在交流融合中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社区,灵感碰撞。北京重点聚集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青年人才,正着力组织学术咖啡馆、学术酒吧等新型交流空间,打造学术交流空间。推进“工作生活平衡、功能多元、活力多元”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街区建设,真正实现“创业不远行、生活温馨”。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五道口。这里是北京大学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学术氛围、商业活力和多元文化独特结合的独特区域。既继承了百年名校的丰厚传统,又具有年轻的国际活力。又如,丰台区打造“京雄铁路青年创业基地”,即北京10号线“青年创业村”,并与中关村、国贸等地铁10号线周边青年创新创业聚集地联动,打造极具市场活力的基地“创业村”。这里聚集了3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创意新科技公司,这里已成为充满活力的“年轻创作者聚集地”。此外,海淀区正在修缮维护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石景山区规划建设的景县城,也是年轻人才交流的场所。社区赋能,构建商业微生态。 “一区一品”依托新地标和潮流文化场景,打造约30个青年才俊休息室,支持免费青年沙龙、项目路演、技术交流、跨界对话等活动。这些接待室不仅是资源耦合的中心,更是思想自由碰撞、诞生无限可能性的摇篮,从而构建了青年创业的“微生态”。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编辑陈伟辰、编辑杨繁芳、赵琳